王羲之是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所所以人称称“王右军”。王羲之在宁阳题字助人的故事,至今被人们传说。
一天,王羲之路过大孟集,见一家饺子铺铺门口人声喧嚷,非常热闹。尤其是门旁的那副对联,分外引人注目,上面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上写的“鸭儿饺子铺”。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赖字,也配写匾?”又一琢磨:“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好家伙!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买卖,竟能如此夸口?”
走近一瞧,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设在一道矮墙旁边。包好的白面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一锅下满,不用招呼,“小鸟”就停飞了。等到这锅饺子煮好捞完,“小鸟”又排队一样飞来,准确无误。王羲之十分惊奇,就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一碗饺子,然后坐下。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像浮水嬉戏的鸭儿,真是巧夺天工!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地一咬,清香扑鼻,鲜美满口。不知不觉间,那一碗饺子,全到了肚里。
饱餐之后,王羲之对自己说:“这鸭儿饺子这么好,只是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与这美味饺子不能相配,我何不为他们另写一副对联呢?也不辜负我来此品尝。”他问店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伙计指着矮墙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王羲之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个人擀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眼即成,动作麻利。更令人惊奇的是,包完之后,白发老太婆便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鸭儿饺子便一个个越墙而过到了锅里。老人的高超技艺,让王羲之惊叹不止。他赶忙上前问道:“老人家,像您这样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老人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王羲之沉默了一会儿,好像在品尝这句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么好,为什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
老人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请,只是不好请啊!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就眼睛向上,只是为高官和有钱人题字,哪里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其实,照我看,他们写字的功夫,还不如我这扔饺子的功夫深呢!”王羲之听了老人的话,脸上火辣辣的。于是,他特意写了一副对联,恭恭敬敬地送给了这位老人。
第二天,王羲之就要离开宁阳了,碰巧遇到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市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是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是同情,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再卖,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几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子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肯定有人买的。”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市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很快就卖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