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
是北宋末年一幅百科全书式的画作
公认的千古名画第一巨作,无价之宝
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此画生动记录了中国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长久以来,世人都认为《清明上河图》画的是清明时节的汴京城,事实果真如此吗?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另一部分是市集。
全卷画面内容丰富生动,集中概括地再现了12世纪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
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在多达500余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紊,同时又具有情趣。
后幅有金张著、明吴宽等13家题记,钤96方印。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专家学者通过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的考证得出三种观点:
一,“清明节之意”;
二,“清明坊之意”;
三,即“清明盛世之意”。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含义持“清明节”观点的专家学者,有已故文物鉴定专家郑振铎先生,和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先生等。郑振铎先生甚至指出就是清明节这一天。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含义持“清明坊”观点的专家学者,是已故河南开封中学的孔宪易先生,1981年,孔宪易先生在《美术杂志》上发表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质疑》的文章。孔宪易先生在文章中通过对木炭,石磙子、扇子、西瓜、服饰等考证研究,认为是画的秋景。清明之意是指“清明坊”。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含义持“清明盛世”观点的专家学者,有著名鉴定专家史树青先生,史树青先生指出:“清明非指清明节这一天,而是作为称颂太平盛世的寓意,清明即政治清明。
皇帝说是春天,就真的是春天?
据说,这幅画的最早的收藏者是北宋徽宗赵佶,因为画上有他亲笔所题的“清明上河图”和双龙小印,这还不够,赵大师还题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水在上河春”。官家说了是春天,那一定是春天。
宋徽宗题词
而且,画中所描绘的景致,大致是出城祭扫亡灵和郊游,也与《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吻合。明代文人李东阳,直接在题跋里把“清明”明确解释为“清明节”,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此后诸多文章、著作里,但凡提到《清明上河图》,都会说它是一幅描绘北宋汴京城清明节的画卷。
比如《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分册》归纳为:此图“描绘了当时汴京城(今开封市)明清时节人们前往汴京沿岸种种活动的热闹场面。”再比如《辞海》第1087页“张择端条”,也有类似解释。
开封的清明节,有西瓜可食吗?
早在39年前,开封的一位教师孔宪易先生就发现了这点。他在1981年《美术》杂志第二期上发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列举了8项理由,认定《清明上河图》表现的不是清明节,甚至不是春天。
孔老师在文章中指出了画卷右首有驮负10篓木炭的驴子、写着“新酒”的酒旗、卖西瓜的小贩、写着“口暑饮子”这样的小茶水摊等8处证据。
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十月,汴京人才开始买炭准备过冬;中秋节前后,酒馆才开始卖“新酒”。宋代新谷下来要酿酒喜庆丰收,不然无新酒可言;“饮子”是饮料,一个“暑”字足以说明季节。至于西瓜,汴京的早春乍暖还寒,不可能有西瓜一类鲜果。
《东京梦华录》的作者孟元老和张择端生活在同一时代,所以,以《东京梦华录》为参照解读《清明上河图》,还是相当靠谱的。从画面种种现象来看,孔先生断定,《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开封的秋景。所以《清明上河图》的季节,还是值得商榷的。
清明,就是对汴京故都的怀恋
既然《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并非清明时节,那么为什么又以“清明”命名呢?孔先生认为,清明之意是指“清明坊”。根据是当时东京城划分一百三十六坊,外城东郊区共划分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而汴河正是从外城东南的水门出城。
这种解释颇有见地,但是也不乏质疑。有学者认为,清明坊不过是一个小地名,宫廷画师根本不必以小题材作为呈献给皇帝的重要礼品。而且,这幅画的起点是郊外小道,绝不是什么“坊”。
熟悉古典文学的人都知道,封建社会的皇帝最喜欢见到“太平盛世”,而“清明”就是常用的称颂之词,跟“盛世”一个意思。
距离北宋很近的金代,鉴赏家所写跋文中说得很清楚:“通衡车马正喧阗,抵是宣和第几年,当日翰林呈画本,承平风物正堪传。”翻译成人话:张择端画这幅画的目的,是为了拍徽宗马屁。
可见人们早已点明《清明上河图》的主题,在于表现北宋承平风物。“清明”就是承平、太平的代义词,丝毫没有涉及到什么清明坊和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