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艺群体书画家工作委员会

欢迎访问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艺群体书画家工作委员会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刊物
笔端风华——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日期:2018/10/10 09:36:01   |   类别:刊物

  书法艺术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至汉字的起源时期,那时的文字只是在石头、兽骨、龟甲上雕刻图画,而这不仅是文字的起源,也可以说是书法的起源。这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象形图像(象形文字)。之后经过不断地演化,文字的形态逐渐从甲骨文那类的象形文字,演化为表情达意的完整的汉字,书法艺术自此开始进入系统完整的进化历程。

  大秦扫六合,文字归一统

  秦朝时期,大秦的铁骑横扫八荒,一统天下,秦王嬴政称帝之后,为避免文字形态各异导致的不便和给社会民生发展造成的障碍。秦始皇接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将文字进行统一,统一之后的文字被称为秦篆,也被称为小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文字进行统一,大大规范了文字的书写形式和外观形态,为文字之后的系统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篆是在金文、甲骨文、钟鼎文等书写形式之上化繁为简而来的,因此比起甲骨文的字体书写起来更简便,更讲究圆笔的曲线美。书写秦篆讲究用笔工整峻拔,体态遒劲。整体布局呈长方形,风格朴茂自然。由于是脱胎于甲骨文、金文等原始字体,因此秦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笔法单一的问题,只有曲、直、点三种笔法,而且辨识度也不高。

  但是秦篆的出现,却意味着书法开始慢慢向着成熟、完整发展,书法这门书写文字的技法逐渐向着艺术的道路发展,逐渐具有文化性和艺术性,形态逐渐优美,内涵更加丰富。

  也由于秦篆的种种问题,人们将秦篆加以改进,隶书随之形成,隶书的出现就是为了方便书写,因此其结体由纵势改为横式,线条的变化更多,更加讲究直线美,用笔平画如水,藏锋入笔,藏锋收笔,蚕头燕尾,线条粗细变化较大,展现出古朴典雅、含蓄柔美、雄浑厚重、工整精巧的特点。同时隶书的形成,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汉书法,意蕴当先

  书法发展至汉代,其技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形成了两大分支:即主流系统的汉石刻;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但是这两大分支皆出于汉代碑刻,汉代碑刻是汉代最能体现时代特点和艺术韵味的书法艺术形式,也是隶书趋于成熟的标志,其中最为著名的碑帖有《石门颂》《乙锳碑》《史晨碑》《张迁碑》《曹全碑》等。

  在汉代,还首次出现了关于书法的理论著作,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这标志着书法理论体系开始逐渐建立,书法的学术性开始逐渐增强。

  同时在汉代还出现了另一种书体——草书,这种书体的出现,意味着书法开始从实用性向艺术性进行转变,在书法中开始蕴含更多的个人情感,是最能表现书法家个人的个性和艺术风格的一种书体。草书分为章草、今草(小草)、狂草(大草)。草书狂放不羁,虽源自于隶书,却和隶书完全不同,草书讲究乱而有序,杂而不乱,乱中有美。笔势连绵、用笔奔放,结体险绝,气势大开大合,有强烈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魏晋三国,书法艺术的上升期

  在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家应该就是钟繇了。其在隶书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迄今使用范围最广,长盛不衰的书体——楷书。楷书也被称为正书、真书,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端庄工整、结构严谨、艺术性高、实用性强、笔画平直、点画匀称、形体方正。

  到了两晋时期,结合草书和楷书的特点,又形成了一种新的书体——行书。行书的实用价值很高,根据书体的书写特点又分为行楷和行草,在结构和笔势上偏于楷书即是行楷,在结构和笔势上偏于草书即是行草。两晋时期,书法艺术造诣最高,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人称“书圣”。其所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与其子王献之并称“二王”,王献之开创的“破体”与“一笔书”是书法史上的一大贡献,后世诸多书法大家均受到了“二王”的影响。

  南北朝时,书法以魏碑为盛,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皆取法自魏碑。代表书帖有《郑文公碑》《张猛龙碑》《敬使君碑》。魏晋书风自然清丽、平和含蓄、崇尚风韵。魏碑的出现及发展为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的形成积累了良好的条件。

  灿烂唐朝,书法顶峰

  唐朝,一个文化灿烂、武风强盛的朝代,是中国封建王朝发展的顶峰,书法发展到唐朝,也迎来了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不仅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垂青史的书法大家,同时留下了一大批艺术造诣好,艺术价值高的书法精品,对书法在后世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纵观整个唐朝,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的发展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其中唐楷以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为尊。张旭,怀素以颠狂醉态将草书表现形式推向极致,张旭史称“草圣”。基于唐代强盛的国力,灿烂的文化,唐代的书法书风刚健雄强,大气磅礴,讲究法度。其中欧体用笔精到,刚健有力,笔画方润,刀戟森严,结构紧密爽健,于平正中见险绝,字型较窄长,字的大小随字而定,变化多端。颜体肌体丰满,笔遒筋健,端庄雄伟,气势磅礴,堂堂正正,郁郁苍苍,在点画上强调藏头护尾,在形体上强调端庄平正,在笔画线条上,强调老辣凝重,讲究横细竖粗。柳体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谨。史上有“颜筋柳骨欧劲”之称。张旭怀素书法大开大合,不拘一格,落笔千钧,狂而不怪,奔放纵逸,笔势连绵不断,运笔遒劲,圆头逆入,功力浑厚。笔断意连,令人遐想无限。合称“颠张醉素”。

  至盛唐时期,书法的基本书体已经全部确定下来。

  宋元明清,各有所成

  书法发展至宋朝,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书法更注重具有意蕴内涵,哲理性及书卷气。同时倡导书法中的个性和独创性。宋代四家:苏黄米蔡,一改唐楷风貌,直取晋代行书遗风。

  元代书法集大成者当属楷书大家——赵孟頫,其书法讲求用笔的千古不易,讲究对书法笔法笔势、布局谋篇的传承,赵孟頫与颜柳欧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其书体藏露结全,逆入回锋,笔划变化随心而动,而且用笔沉稳,章法分明,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平中寓险,点画之间呼应十分紧密。

  明代书法很明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明初,“一字万同”和“台阁体”(其特点是字体方正、光洁、乌黑,大小一律)的盛行,使得以工稳为特点的小楷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第二阶段是明中期,由于吴门四家(是指四位著名的明代画家: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此一名称,是相对于“元四家”而来。由于他们均为南直隶苏州府人,活跃于今苏州(别称“吴门”)地区,所以又称为“吴门四杰”或“天门四杰”。自沈周开创,以四人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基本上被认为是继承元四家的文人画传统接续下来的体系)的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同时这也意味着书法开始向着更加个性化的领域发展。第三阶段是明末期,书法开始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侧锋取势,横涂竖抹,满纸烟云,使书法原先的秩序开始瓦解。

  到了清朝,在经过了一系列的书法变革之后,书法的发展终于突破了宋代以来的帖学樊笼,开创了以碑学为主的书法体系,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

  近现代书,承古开新

  近现代书法,书法艺术升华到观念变革的高层次,书法所关注的已经不再仅仅是笔法、字法、章法、布局、线条等外在形状,而是更加关注其内在所蕴含的意味、个性、情感、文化、时代精神及价值取向。

  书法现代性的精神是指当代书法艺术所体现、传导的现代社会的价值趋向。

  近现代书法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比较大,因此发展较为缓慢,取得的成就较少,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家开放程度的日渐增加,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强,书法这项古老的传统文化也得到了重获繁荣的良好契机。党的十九大以来,一系列关于文化发展的指示精神和政策措施陆续出台,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文化对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而这也为书法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书法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书法大家辈出,对书法理论的研究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各种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书法展览、赛事、峰会、论坛、培训等不断推出,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书法,这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定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发展得更加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