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艺群体书画家工作委员会

欢迎访问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艺群体书画家工作委员会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木偶手艺艺人:绝不能断了传承
日期:2018/05/15 09:36:47   |   类别:特别报道


  “木偶雕琢不单单是艺术,更是年代的印记,绝不能断了传承。”福建省漳州市的木偶雕琢大师杨亚州近来承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在杨亚州看来,一尊人物、一只动物或者一些小配件,都有它的生命和魂灵。

  2006年5月20日,已有近两千年前史的漳州木偶头雕琢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而杨亚州,就是此项“非遗”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漳州杨家“福春派”布袋木偶戏的第五代传承人。

  在杨亚州的宗族里,木偶戏已相传七代人。祖父杨高金为清末“福春派”戏状元,父亲杨胜在家学中融入京剧身段唱腔,创建“北派布袋戏”,成为福建北派布袋戏艺术的代表人物。

  说起父亲,杨亚州给记者讲了这样一次阅历,那是三年前赴台湾沟通,在高雄佛光山的一场大型闽南艺术沟通展上,“让我很吃惊的是,那个展厅挂着的第一张相片就是我父亲。”

  出生于木偶世家的杨亚州,从小跟着父亲的戏班练功。但是,较为内向的性情好像注定他在木偶戏扮演方面没有太多天分,反而在浓郁的木偶空气里,对木偶雕琢产生了爱好。

  杨亚州不只拜师学绘画,也拜师精研木偶雕琢。杨亚州通知记者,在他父亲看来,假如他能在木偶雕琢上有所成,关于他们木偶世家而言也能够构成“一条龙服务”。

  诚如其父亲所言,现在的杨家,有杨亚州沉浸于木偶雕琢,有他妹妹的成衣技艺为木偶添华装,还有他弟弟杨辉致力于木偶戏扮演艺术的宏扬。

  2004年,法国国家戏曲中心约请杨亚州、杨辉参加在巴黎举行的一期木偶制造大师班和木偶扮演大师班。回忆起在法国的短暂日子,杨亚州笑言,不明白法语,经常只能靠“评头论足”来教育。

  令杨亚州形象最深入的,是在一节课上,有一个学生把木偶头的嘴刻歪了,他就想拿刻刀进行修正,而周围的学生忙对他摆手“NO!NO!”本来,他天经地义的“好心”差点侵犯了学生的著作权,“国外的学生并不喜爱他人对自己著作擅自修正,他们雕琢出来的木偶不是千人一面的,都倾泻了自己的想法。”

  “木偶戏是世界性的。”通过屡次国外游历,杨亚州愈加心系木偶雕琢技艺的传承:传统的木偶戏扮演于如今好像“方枘圆凿”,越来越难取得年轻人的青睐;木偶雕琢又该怎么重现活力?

  杨亚州现经常往来于漳州和厦门两地,或执教于漳州木偶艺术学校木偶雕琢班,或在厦门艺校任教。他说,“非遗”进学校,是为了让下一代更好地了解非物质文明遗产,让新生代参加其间,这样才干防止文明断层,让传统技艺代代相传。

  走进学校,杨亚州让学生自己创造,再用自己创造的著作自编自演,“这样能够让整个学习空气活泼起来,学生也能够更灵敏、更有构思。”

  “传承当然是很重要的,但不是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能够与立异相结合,与年代相结合。”正如杨亚州所思所行,他的儿子杨斯颖就让传统与现代“和谐共处”。

  除了在木偶雕琢技艺上深得父亲真传,杨斯颖在传承形式上做出了新探究:将木偶戏制造成数字媒体,并搬上荧幕。杨斯颖制造的两部木偶戏影片,已经在法国上映。

  “漳州木偶头是漳州的特征手艺艺品,是很有远景的。”关于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展开,杨亚州既感叹“艰难”,也看到“期望”,“除了培养人才,商场的需求与传承也是密不可分的。”

  漳州古城已经成为漳州的地标,招引游人来此观赏游览、品味美食、赏识布袋木偶戏。在杨亚州眼里,游人看完戏也可带上一些像木偶雕琢的伴手礼,这样就构成一条产业链,带动木偶商场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