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艺群体书画家工作委员会

欢迎访问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艺群体书画家工作委员会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俞仁水——新文艺群体书画名家系列报道
日期:2018/10/23 15:27:10   |   类别:特别报道

俞仁水照片.jpg

  俞仁水,1939年正月生人,字玉黍,号三溪老朽,斋名东吴庙山书屋、欣达书苑。故籍宁波鄞县,成长于上海。1958年上山下乡支援湖北国营大沙湖农场,1984年回籍,退休于东吴中学。

  自小学起学习毛笔字,国文先生要求很严,一年级描红,二年级写大字、小字,每周写两封信。邮票用小楷字换、百字换一枚,四年级已写得一手小楷字,工作后养成写信都用毛笔的习惯。中学一手钢笔字,从教一手粉笔字,一手清秀的三笔字享誉农垦系统。榜书是在农场学的,那时常开大会,没有大毛笔就用毛巾或棉花裹起来写大字。

  上海的文庙、城隍庙是其观看书法作品、学写对联的最好场所,那里墨迹多,石碑多,边看边写。

  行书从那时开始,可惜没能保存,也不知道保存,洛阳纸贵的年代,手头没有钱,大人给的零用钱有限,买两刀粉道纸已经不错了。

  1984年调回宁波后,第二年有四位年轻老师见其舞笔写大字,有兴组建“东吴庙山书屋”,因学校在东吴大庙里。后生老师住宿的多,夜办公后聚堆写几个字,一块万字砖起了大作用(现在的万字布),麻将兴起后,渐渐只剩他一个人在坚持。其座右铭是“书不惊人誓不休”。在1988年县书画大赛,一幅小楷获得了书法组第一名。以后赛事多,获奖次数也多,入籍的也多。毕业于中国书画大学书法专业,中国书协举办的“书法创作组”。中国书画大学的吴培纯老师对其帮助很大,两期中国书协创作班导师徐本一、言恭达、陈曦明、等老师指出他书法有灵气、有功底。

  闻鸡起舞是常性,对书法的喜好如痴如醉,毅力极强。为楷书、行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临帖过程中,注重的不只是笔意、笔法、更重要的是吸取帖中之精华,把个性融入进去,构成结字之美,达到通篇布局气韵之舒适、大气、美观。宁波的陈鲁乡老师、陈启元老师、沈元发先生对其启迪很大。从理论上讲要做到临其字、解其意、博其识,取各家之长,完善自我风格,在实践中一丝不苟,使之笔意流动怡怡自得天趣。因此,他的行书之书作常受赞于妙在具晋人气度。赵体的笔力婉美,欧体的硬朗中体现精妙。撷取各家之长,渐渐形成自我一体,尤其是临场发挥,足见其功力之深浅。八十年代入县书协,1990年入市书协,2015年入河北省书协,2017年加入中国书协,新作可查阅中国书法网。

  前几年执教于宁波市江北老年大学,鄞州的悠品老年大学及狮山书画院,在教学中传授书法知识及心德,深受老同志的尊重、拥戴,并收了几位老年徒弟。

  写了多年的毛笔字并非惊天动地,也难一步登天,却养成了规行矩步,束身自好的性格。已印有两本行楷、行书练习册,供老年学友学步,有三本样稿成形,尚未付印。40幅小品在装裱,以让后学者扩容。经邮政部门批准的建国65周年邮册,成了国家名片;美术出版社的中国艺术大家占了四个版面,《沁园春·雪》被烧铸瓷瓶,均在鼓励其再接再厉,奋斗不息。学书法,乐在其中,既能强身健体,磨炼意志,又能鼓舞斗志,向着艺术高峰攀登。

  对书法的执着喜好,泼墨挥毫,辛勤笔耕,三十年前的宏愿渐渐体现,大凡学者是不会满足于现状的,人上有人,天外有天,只能永不停步,宣纸一刀刀,墨汁一瓶瓶,笔墨纸砚换来了字字珠玑。


俞仁水作品 毛泽东《游泳》.png

俞仁水作品1 毛泽东《游泳》


俞仁水作品 苏轼《观沧海》.png

俞仁水作品2 苏轼《观沧海》


俞仁水作品《天地正气》.png

俞仁水作品3《天地正气》


俞仁水作品杜牧《江南春》.png

俞仁水作品4 杜牧《江南春》


俞仁水作品 苏轼《赤壁怀古》.png

俞仁水作品5 苏轼《赤壁怀古》


俞仁水作品 郑板桥《茶经》.png

俞仁水作品6 郑板桥《茶经》


俞仁水作品《佛》.png

俞仁水作品7《佛》


俞仁水作品《福禄寿喜》.png

俞仁水作品8《福禄寿喜》


俞仁水作品《滕王阁序》选句.png

俞仁水作品9《滕王阁序》选句


俞仁水作品《百福具臻》.png

俞仁水作品10《百福具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