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凤羽,丁酉年生于昆明,祖籍云南建水,凤逸斋主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艺群体书画家工作委员会特聘画家、委员、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省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顾问、云南省民族博物馆陶艺研究员。
彩泼高原谷
他生在云南,热爱云南,彩泼云南。
他没上过“艺校”,想当个画家,是他中学时的梦想。其实,画画,只要你坚持,迟早都会有人称你叫画家。他说“想当个好画家”。当画家容易,当个好画家,那就不一样了,得让民众喜欢,大家认可。
云南籍画家谷凤羽,他擅长写意,笔下牡丹,总有那么股“气韵”。看他的画,看他画画,是种享受,尤其是画牡丹。好几回圈子里搞笔会,我们碰在过一起。我只书法不画画,但我喜欢看谷老师画。他画大写意,画得很快,很洒脱。
当你还在喜欢他似梦似真的牡丹时,他又泼出了一堆冷艳傲骨的梅花,接着还有禅意荷花、高原向日葵、墨韵梯田……现在他的画已经有“粉丝”喜欢,大家认可的“基础”了。或许,他离 “想当个好画家”已经不远了。
高原,是色彩的,写意的,多元的。
高原的魂在哪儿?魄在哪儿?当对花鸟鱼虫的描绘不能满足画家奔放豪情的渲泄时,《山里有人家》、《天地交响》、《美丽家园》……一幅幅泼墨山水在他笔下不停地冒出来了。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红土高原,七彩云南,和天最近的是山,和地最近的是水。滇山云水,搁哪都是一幅美丽画卷。天相容,地相接,红河梯田醉美人间,红河人创造了世人认同的“世界文化遗产”。
这就是创作的冲动,就是艺术的源泉。或许是受滇山云水灵性的感招,仰或是对家乡壮丽秀美风貌的慕拜,其实,应该就是画家对自然的敬畏,对笔墨的敬畏,谷凤羽投入了大量精力去琢磨以水墨表现灵感,以气韵对话梯田。
没错,石鲁先生说过:不画别人的画,也不画大自然的画,要通过大自然画自己,通过物质画精神——这才是自己的。
在经济浪潮不断幌动着八尺画案的今天,在艺术审美多元化、多样化的转型时期,艺术家如何保持定力?如何利用自己的“风格优势”,在深度追求与学术选择上独居精神高点?如何在守正与创新中走出一条符合大众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需要艺术家有高远的意境和大刀阔斧的舍取。
不按常理出牌,一意孤行,实际也就考量了创作者的艺术素养。
除了画,谷老师还搞陶瓷,用他的画说就是喜欢。是啊,有点成就的画家多多少少都会想在陶瓷上留点作品。当然这当中经典的不多。见仁见智,看各人造化了。
陶瓷上的味道,就是你画风的味道。胚子好了,出来的东西就是面镜子,一下就能照出斤两。入窖一色,出窖万彩的偶然性,或将陶瓷作品豪不掩饰地赋予了因形生情,因色动念的玩味价值。
陶瓷,离生活最近的艺术。
“中国四大名陶-建水紫陶,就是我家乡的特产,我没有理由不爱它!”,非遗产品-建水紫陶,最终价值主要还是体现于书画装饰。紫陶,也叫文人陶,雅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在提高,如何将生活陶瓷艺术化、个性化,让陶瓷艺术家有了更多的展示空间。得益于坚实的绘画功底,谷凤羽先生在陶瓷艺术上也有了鲜为人知的作品。
所谓好画的标准,必须追求经典,仰慕古,俯观今,科学创新。进而,在艺术语言和精神内涵方面有自己独到的创建,摆在中国画的发展进程中看是有贡献的。对经典要有敬畏之心,但决不能墨守成规,对创新要能不懈追求,也决不能优劣混淆,浅薄与胡来历来都不是中华文化的本色。
谷凤羽先生的笔墨造诣是有着十分纯粹的归真意识和自然本质,在一次次的写生中探求返璞,又在自身的创作格局中尽抒妙韵,此诚谓是去其矫饰之俗也!所以由此来看,谷凤羽先生的众幅写意作品也不仅仅只是有为当代水墨增添了一种全新的文化格调,时代需要写意精神。其对于当下画坛的发展道路来说,也同样具有十分深厚的借鉴意义和研究意义!
深入意境,扎根自然,大家风范,一目了然!
(彦 斌)
1983年于《光明日报》开始发表绘画作品。书画、陶瓷艺术作品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景德镇、台湾、加拿大、泰国等地展出并受业内关注和藏家喜爱。近年所创作的陶瓷艺术作品、丝绸等艺术衍生品,更是将传统中国画写意风格融入其中。作品清新脱俗、风格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