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返璞归真的新兴艺术
——中华地书风范漫谈
白小乐
上世纪50年代初,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有书法课。由于我写得字比较好,经常受到老师表扬,让我对写字产生了兴趣。我经常信手涂鸦地在地上写会儿诗词歌赋之类,觉得非常惬意。后来,在数十年的人生中,我依然保持着儿时的写字兴趣。2001年秋我退休了,到龙潭公园散心的机会,偶然发现几个人在地上用水笔写字,立即引发了我写字的冲动。这一写,不知不觉过去了十多年时间,由一个花甲人变成了古稀人。不但告别了上班时常去医院的习惯,身心也觉得开朗多了、硬朗多了。下面,我谈谈为什么爱上地书的认识和体会。
地书是既古老而又现代的艺术。根据中国史前文物资料介绍,汉字在六、七千年前,已经从酝酿阶段开始向原始文字写作领域前进了。在完善的书斋和毛笔书写工具出现之前,有很长的历史时期人们使用的是最原始、最朴实、最简便的书写工具和书写方式,在地上或其它平面载体上书写很可能是最早进行记事或交流的方式之一。
说它是现代艺术,是因为它具有现代艺术的基本特征。著名现代派艺术家罗伯特 克莱恩说:“现代艺术的出现,始于参照标准的消失。”当今全国各地出现的地书,基本符合这个标准。它书写的是古老的中华文字,表达的是书写者纯粹思想情感倾诉和畅快宣泄,是一种完全主观自由的书写方式和抽象意识的表达。
地书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当今的地书,之所以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特别是为中老年群体所钟爱,是因为它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大众化的艺术。地书书法艺术,既能上大雅之堂,也能让普通百姓享用。而且不用考虑经济负担,就能够享受到的高雅艺术。你看那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首先出场的是一名武士挥动巨毫,在天地间任意挥洒的豪迈场面,谁能说表演的书法风采不是高雅艺术。
这件事绝非偶然。在北京的龙潭、天坛、景山、地坛等公园里,就有一位白云观道长,已经耄耋之年,常在这里表演“功夫”地书,很受大家的赞赏。我不敢说这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的原型,但至少可以说现实生活中却有相近的事情。而且,在当今的厅堂大作中,铺在地上写书画佳作,早已不是罕见之事。所不同的是,这与在公园里用水笔书写选用的工具和材料不同而已。
地书是与时俱进的时尚艺术。中国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都取得了巨大成绩,文化领域里的改革和发展也与时俱进,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对文化需求的增长和对高雅文化享受的需要。特别是在当今,只有最低碳、最环保、最廉价、最大众化的高雅艺术,才是最受广大群众欢迎的文化节目。
在这样的背景下,地书艺术应运而生,重获新生,就是必然而然的事情了。在北京乃至全国,在公园的空地上、在广场的悠闲处,成千上万地书爱好者挥洒自如,一展风采,形成了中华精粹文化的壮丽景观。所有参与者不问身份、不限年龄、不讲学历、不计功利,其乐融融。在相互切磋技艺、表露心声、传达友谊、愉悦身心中,享受着快乐的人生。千百年来,人类追求文明、自由、平等、和谐的理想生活,在地书写作活动中看到了美好社会的雏形。
地书是一种人性化的艺术。宋代著名书法家苏轼有句名言“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就是说,文才好不是为做官,书画做得好不是为出卖,“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地书爱好者是当今社会,最接近实现这种人文理想境界的示范群体之一。
地书被许多人称为“瞬间艺术”。你看那地上一幅幅美丽漂亮的书画佳作,转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书写者除了传情达意、愉悦心情、沿袭优秀传统文化之外,别无他求。官场上的功利竞争,市场上的交易烦恼,社会生活中的低俗现象,在这里统统不见了。
然而,地书艺术的广泛普及,却产生着向社会传播优秀文化的影响力,以及实现着书写者舒展心情、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的重要功能。
我在看李道长地书表演时,特赋小诗与大家分享。起名叫“地书颂”吧。
手握水笔视野宽,龙飞凤舞天地间。
白发老人任挥洒,无忧无虑赛神仙。
地书风范天下传,大美至善回自然。
天人合一是正道,幸福生活万万年。
(北京陶然地书协会首届理事、龙潭地书协会会长 白小乐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