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在法 其妙在人
白小乐
书法艺术的现状怎样,未来走向如何?这是每一个热爱书法艺术的人无不关心的问题。几年前,我做了次尝试。我将自己写得诗词,用毛笔写出来,装点成样书,署名为《诗风墨韵》。我在请教一位书画界老前辈时,受到了鼓励。他欣然命笔,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看了《诗风墨韵》我有一种新鲜感。将自己领悟的时代精神、诗词风格、笔墨神韵,巧妙地结合起来,这种形式在当今书法艺术创作中还不多见。”下面,我结合自己对书法艺术创作的理解,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
一 写字不等同于书法
汉字是书法艺术的载体,学会写字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必要准备。写字与书法不同,书法与书法艺术也有区别。
首先,历史文明发展的阶段不同。汉字出现至少有五六千年了,而书法作为艺术品的出现不过二千年左右。
其次,基本功能与受众群体不同。写字主要是使用功能,为广大群众享用。而书法和书法艺术具有美学功能,多数情况下是在士大夫阶层或文人雅士中流行。
其三,写字几乎没有程序化的法度要求,而书法的法度要求要严格得多,复杂得多。书法艺术有神韵方面的个性要求。历史上的传世之作,几乎无一例外的是作者个人的文采、情感、素养、风格,通过书法形式的杰出展现
二 草书与草字没有关系
所谓草字,即人们所说的了草字。草书不是草字,也不是路边艺人写的连笔字。草书与草字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
草书,是运用草书的偏旁部首符号、草书规则、法度要求、审美情趣,书写汉字的一种专门艺术门类。草书书法起始于汉朝初期,是为了争取速度,从隶书发展而来的。
最初的草书称为“草隶”(或章草)。汉末,张芝创作了更进一步快捷的写法,称之为“今草”(或小草)。盛唐时期,草书向纯艺术化方向发展。张旭的草书,人们称之为“狂草”(或大草)。 杜甫写诗称赞张旭的草书为:“张旭三杯草圣传”“挥笔落纸如云烟。”唐文宗下诏,称李白诗歌、裴昊舞剑、张旭草书,为当时艺坛“三绝”。由此可见,草书在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三 作者素质决定作品水平。
古人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必须是笔法、章法、意境都很美,其意境美是核心。书法作品的意境,来源于作者的立意构思与审美情趣。因此,作者的阅历、学识、修养十分重要。书法艺术的真正功夫在书写之外。
书法艺术家应当具备的条件是:第一,人品与书品相统一,“人品即书品”,“心正则笔正”。第二,注重文化积淀与知识修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第三,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与资历,即所谓“目饱前代奇迹,又车辙马迹半部天下”。第四,积极投入社会活动,认真观察自然界千姿百态地奇异景观,“取象万物,迁想妙得”。
许多杰出的书法前辈们,就是在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投入自然、领悟自然中,得到了书法的灵感与真谛。据说,唐代张旭的狂草书法,就是观公孙大娘舞蹈动作,而得其神;宋代黄庭坚的书法,是在三峡常年观看船夫荡浆,乃悟其笔法。
四 最美意境来源于“忘我”精神。
宋代著名书法家苏轼有句名言:“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就是说,文采好不是为作官,画做得好不是为卖钱,“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神采是书法的灵魂,“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历来如此。把书法写得有神采、气韵、意境,作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内涵和“忘我”的道德素养。王羲之作《兰亭序》时,笔随意转,物我皆忘,才成就了举世无双之作。张旭、怀素的狂草,都是娴熟技法和激情荡漾的产物。“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张旭、怀素的狂草,达到了很高意境,是远远早于西方的现代派艺术开拓者。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做到完全象前人那样无私境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作为有志于追求艺术意境的书法家,甘愿“十年板凳冷”是必要的。想要一挥而就,一步登天,不适宜书法创作。没有厚积,就没有勃发。唐代草书大家张旭,有了“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功夫,方得“草圣”美称;唐代另一位“草圣”怀素,练字写穿了数块木板,练秃的退笔埋为“笔冢”。正因为如此,方能进入书法王国任意挥洒的自由状态。无数历史事例证明,只有用超人的功夫,才能创作出绝代的书法意境。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真、善、美与假、恶、丑,历来是对立物的两个方面。我赞赏“君子聚财,取之有道”的口号,诚实经营,合理赚钱,我不持异议。不择手段,追逐名利的浮躁风气,不是艺术家们的品格。造假、赞假、以讹传讹,为社会道德所不容。此类社会恶习,即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当在剔除之列。
五 兼容并蓄,实现共同繁荣。
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中国书法艺术形成了各种书体、笔法、风格等。所有这些风格中的精品,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要建立相互间的和谐机制,倡导互帮互学的氛围。书法体式有不同,学习时间有长短,作品水平有高低,都应当彼此相互尊重、学习、借鉴,实践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携手前进。
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文化界的同仁们的共同努力。和谐的社会风气,融洽的人际关系,平等、协商、包容、互鉴的学术氛围很重要。“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汉字书写方法上,除了软笔书法,还有硬笔书法,广大群众喜爱的“美术字”,以及最近几年在中老年朋友中兴起的“地书”或称“水书”。所有这些书写形式都有好众群体,都有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我认为在书法艺术方面,应以传统的毛笔书为主体,其他书写方法或形式也应有自己的地位和被承认的社会价值。
在书法艺术之外,美术界还有众多姊妹艺术门类,如,绘画、雕塑、木刻、剪纸、刺绣,等等,也应当有自己的地位和话语权。中华民族文化是多元的、多彩的、丰富的,不仅仅有一个或几个门类。树立大美术观,实现共同繁荣,共同发展,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所有艺术界同仁们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六 书法创新,大有可为
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告诫后辈:“似我者俗,学我者死。”这大概是说,学习前辈书法不要亦步亦趋,要有创新精神。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谈“创新”问题,书法艺术不能例外。由于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正因为如此,所以书法创新才更有意义。我认为,可以先从简单的地方作起,由简入繁,由点到面,逐步推开。
书法艺术创新的领域与前景非常广阔,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大有作为。首先,要从书写内容方面做起,要体现时代精神。古文古诗很好,但不能总是这些。要“温故知新”、“古为今用”,要有体现时代精神的新作品。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复兴的伟大斗争有100多年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近百年了。可歌、可泣、可赞,可颂的主体内容和题材很多,是包括书法家们在内的美术界朋友施展才华的最好用武之地。
创新还要从书法的表现形式方面着手。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近百年了,文学艺术界出现了许多优秀成果,书法艺术的创作是可以借鉴的。比如,介绍古代书法名篇,不要照搬文言文,而是译成白话文;为了避免读者误读、误认,书法作品可以使用标点符号;书法写作允许使用当代通用的简体汉字,等等。所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应当允许实验,在实践中进行甄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不是说“文艺要为大众服务”吗?书书家也有个群众观点问题,我赞赏“平民艺术”观点。当代的书法作品要尽量让群众买得起、看得懂、会欣赏。当代书画家们要共同努力,多创作物美价廉的好作品,以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艺术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是很自然的事情。书法艺术要面向广大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群众,没有他们的参与、理解、支持,就没有书法艺术的未来。
总之,我希望中国的书法艺术要在继承前人精华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不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