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艺群体书画家工作委员会

欢迎访问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艺群体书画家工作委员会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农民画家顾纯学和他的《艺道杂陈》
日期:2018/09/11 11:31:47   |   类别:名家推荐

  作者:尤育皋

      一百九十九条《艺道杂陈》的份量有多重?目前很难估测。但历史终将揭示出它们极高的审美价值和人文意义。

                                                                                                                                ——作者题记


  从三千多年前的殷商西周开始,随着常熟物质文明的初具规模,常熟文化也由此发韧。常熟,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积淀。清代早期书法家、诗人冯班曾写过这样两句诗:“莫道耕夫都识字,梁时便有读书台”。世世代代生活在常熟这块沃土上的先民们,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精神文明。巫咸、吕尚、言子、黄公望、王石谷、严天池、张旭、瞿式耜、翁同〖FJF〗騄〖FJJ〗、曾朴……都是历史上各方面的杰出代表。

  就在55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生活和劳动的地方——谢桥乡新光村钱底巷的附近,有个南方村。1933年农历癸酉八月廿九日(公历10月18日),农民画家顾纯学就诞生在此地。该地历来崇尚耕读,种田、习武是这里的村风。顾纯学的曾祖父锡珍公是清末光绪癸卯武秀才。“读书明理,习武防身,种田免饥”作为顾家“十二字家训”代代相传。顾纯学家里至今仍保存有一块400多斤的长方型石头,它便是用来测试报考武秀才的考生体力的。顾纯学犹如一棵树苗,深深扎根于这块土地,吸取丰富的养份,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他的国画、书法、诗词、文章、钱币收藏及农家生活、劳动用具等方面的收藏早已独树一帜,名闻遐迩。而他的199条《艺道杂陈》,则是他从艺实践、人生阅历的极精练、极深刻、极富哲理的总结。 笔者六七年前首次读到发表在《美术向导》上的三十条《艺道杂陈》时,立即被它的独到的见解、深刻的含义、生动的比喻、文白相间的文句和亦庄亦谐的笔调所折服。这决非一般的谈艺录。它的深邃的哲理可以让人细细体味一辈子。一个在解放前仅读过五年小学的人,能写出如此精湛的文字,着实使所有的人包括教授、学者们赞叹不已。当六十三岁的顾纯学将几年内陆续在小本子上记下的三十条《艺道杂陈》寄到美术界最具权威的《美术向导》杂志,编辑们无不叹服,立即回信索要顾纯学的国画照片和肖像照片,不久就连同《艺道杂陈》在1995年第2期上只字未动全文发表了,编者有意将其作为一个专题向读者郑重推出。编辑在给顾纯学的信中写道:“向社会人士约稿,我刊还是第一次。”紧接着,发行一百多万份的《读者》杂志全文转载,编辑也向顾纯学约稿。当《美术向导》编辑看到《读者》全文转载了由他们首发的《艺道杂陈》后,十分欣喜,特写信向顾纯学表示祝贺与感谢。要知道,在此之前,该杂志还从未有文章被拥有如此众多读者群、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读者》杂志转载过! 此后,《中国书画报》连续两期发表《艺道杂陈》,《解放日报》也选登了一批。至1999年为止,《美术向导》共刊登了五次,共199条《艺道杂陈》。

  这一切足以说明《艺道杂陈》在美术界乃至整个学术界、文化界具有多么重的份量!

  几年来,笔者曾多次细细研读《艺道杂陈》。一方面作为学画的经验之谈、理论指导来学习和汲取知识与养份;另一方面也从中感受到了顾纯学为人处世的准则,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这对提高自身的人品极有指导价值。可以断言,无论你是否学艺,只要认真研读这199条《艺道杂陈》,都将从中获得修身养性、处世立业的启迪。

  顾纯学的199条《艺道杂陈》,可谓博大精深,值得品读。按内容归类,笔者粗线条地将其分成艺理(61条)、艺德(22条)、艺品(23条)、美学(23条)、政治哲学(13条)、生活与艺术(36条)、为人处世(18条)等七个方面。

  就艺理方面而言,绝无枯燥的理论教条,而是将对艺术的高深而独到的见解用极平凡而生动的生活实例作类比或比喻,充分体现出作者深厚的生活功底和文化底蕴。即使不用类比或比喻,也是深入浅出,寓庄于谐。例如第6条:“画者给人以美,非给人以法,更非玩博人以笑。”第10条:“读书万卷不化者为‘书蛀虫’,临画千遍不化者为‘画蠹鱼’”。第11条:“侯宝林喜读《笑林》,只以为‘养’,而不依为‘样’,其所以为大师也。”第13条:“奇肆不入规矩,难免‘野狐’之责;安端难出法门,必有‘奴才’之讥。出此关山,前程似锦。”第14条:“全棉时代,争化纤为时尚,今复以全棉为大方,周而复始,归真返朴。穿着如此,艺道亦如是。”再如第17条:“两人四足交替,进退回环,相随相让而不乱。细察交谊舞之舞步可通书理,可谱画法,其与‘担夫让道’何其相似。”在艺德方面,作者无冷冰冰的说教,而是用善意的劝导使人幡然醒悟。有的甚至体现出农民式的质朴和耿直。如第9条:“白石以‘似与不似之间’传世,老儿以‘听与不听之间’劝人。不听似乎狂妄,全听何来自己。”第20条:“技艺平常,头衔一串,其与劣质产品精包装无异,用心良苦,只能使人恶感倍增。”第24条:“若为名利买纸笔,不如趁早买肉吃。从艺有几分‘痴劲’为好。”第102条:“艺苑拉扯,只能扯碎人灵魂而拉不到高处。”第107条:“玩股票称‘炒股’,惊闻诗、文、书画等等亦在‘炒’之中,而且真可以把名气炒红、炒热。而唯独不怕炒焦!”

  在生活与艺术方面,作者更是大量运用类比,充分体现出生活对于从艺的重要性。如第66条:“写眼前青菜萝卜,凝视为古柏奇松而题之,老妻笑我痴癫,其不知老夫之‘移情’也。”第68条:“生活积累至于创作冲动,好比蒸气成云而欲甘霖骤降。写者泻也,快感无比。”第84条:“书论有:‘如印印泥’之说,至今含糊其词,不得要领。倒不如‘如犁犁地’形象生动。犁耙在手,上下左右,曲直深浅,其‘线条’尽在掌握中。”如128条:“山河无语而有脉有皮,花木无言而有色有香,动我情怀而为之挥毫不息。”从中我们不难感知顾纯学对故土的拳拳深情,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涉及美学方面的内容,可谓独到精深,字字珠玑,这些是坐在象牙塔内的学者教授们写不出来的。如第123条:“艺术流派各具魅力,工夫茶与锅巴汤同样能解渴提神。”第125条:“大雅近俗,大俗装雅。”第179条:“‘生活是粮,艺术是酒’,已属妙喻的论,因其色真、性善、味美也。若以香精色素,甲醇兑水而成则有害无益。”顾纯学虽未读过大学美学教材,但他从深厚的生活和四十多年的绘画实践中,最终悟出了连教授、专家都自叹弗如的美学原理。美的最富生命力的原理就是“真实”。对于那些违反生活和艺术规律的胡乱“创新”,他视之为“脏乱”,他情愿“向古人学,向今人学,向老师学,向学生学,唯不向怪诞学。”(第90条)

  论及政治、哲学,则看似随手拈来,实则指点江山、一针见血、充满哲理。如第70条:“‘文革’期间,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大量破坏,属‘文盲’、‘法盲’、‘流氓’之胡为。但当年若无众多之‘美盲’参与,不至于如此之惨烈!”第72条:“‘让少数人先富起来’不只是物质生活。”第127条:“生活全了没劲,艺术全了无韵。”第129条:“不均衡处求均衡。短短一语,不但让政治家费尽心思,也使画人于白纸中伤透脑筋。”第130条:“人执笔,笔执人;人磨墨,墨亦磨人。”

  至于为人处世方面,顾纯学凭自己丰富的阅历和人生体验,结合四十多年从艺实践,往往金玉良言,苦口婆心,一语中的。如第46条:“学人长处,自身不短;讥人短处,自身不长。”第74条:“画人作画,全神贯注者颜色,而非眼色。”第106条:“以艺玩世,常被世玩。求名于虚衔上,不如留影于人心中。”第167条:“治学从艺,玲珑乖巧不如老实痴迷。”诸如此类出自肺腑的谆谆良言,值得人们记取。

  顾纯学的199条《艺道杂陈》是一位有杰出成就的画家的生活、艺术实践和美学理念在调色盆上的出彩。它是一个十分丰富的艺术宝藏。以上这些粗浅的分析和体会是不能揭示其艺术价值和人文意义之万一的。作为吴文化的传承人和扎根于江南水乡并以之为创作源泉的一代杰出的农民画家,以及他的《艺道杂陈》,有待更多的高水平者去探索、研究,并挖掘其审美和人文方面的深厚而丰富的宝藏。

200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