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艺群体书画家工作委员会

欢迎访问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艺群体书画家工作委员会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谢新辞在联合国维也纳总部主题演讲内容:中国文字的演变与书法传承
日期:2018/11/15 10:39:51   |   类别:名家推荐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至今仍充满生机活力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国文字是经历了六千多年漫长历史发展演变并不断完善的,由中国文字衍生出的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书法至今仍充满生机活力。

  中国文字最早的源头,是1959年在山东大汶口出土的一些陶器上(约公元前4200年—前2500年),有不同形体的复杂图形符号和刻画符号。这些符号比较端正规整,有象形性,很像后来的青铜铭文。多数古文字学家认定这些符号就是文字,因为它们能够按照古文字的规律释读。这是最早的文字雏形。但目前看到的已经初具规模,比较完备的文字是殷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的甲骨文。

  甲骨文

  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了许多龟甲和兽骨,上面刻有文字,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并把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这是最初定型的文字。甲骨文笔画均为单线条,瘦挺有力,时露锋芒。布局多为纵行,行款错落,大小变化,疏密有致。这些最早的汉字遗迹已具备了书法的用笔、章法、结字三要素。 因此甲骨文的出现奠定了我国书法艺术的基础,标志着我国书法艺术的产生。

  金文

  商周时期出现的金文或称“钟鼎文”,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金文是铜器铭文的通称。金文中有不少象形文字,种类较多,大多数是动物,如马、虎、鸟、鱼、象、猪、狗,也有兵器、家室、舟车、亚形、山形、子孙等各种形象。这是中国文字重要的造字方法——象形,此外还有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合称“六书”造字法。金文在西周后期演变成大篆。代表作有《毛公鼎》、《散氏盘》等 。 金文笔画比甲骨文丰富多了,大小匀称,结构整齐,也有了行款,并有了一定的装饰性。笔划圆匀,起笔、收笔、转换都为圆笔,故笔划整齐而凝重。风格,有的朴拙凝重,有的流畅瘦劲,起讫多不露锋,笔画遒劲峻拔,整体上体现出线与块面结合的形式美。从金文遗迹看,书法的艺术性已逐渐丰富起。

  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传世的《琅邪台刻石》、《泰山刻石》都是小篆的代表作。小篆具有字形扁长、笔画多为孤线、结构复杂的特点。今天书法艺术中的篆书就基本上源自小篆。小篆看起来很美观规范,但写起来并不容易,应用时也不能令人满意。人们对文字这一传播思想、记录语言工具的要求是越方便越好。在小篆的基础上中国文字经历了一次革命性的改革。于是,结构较为简单、笔画由圆转成方折、便于迅速书写的隶书应运而生。

  隶书

  到了汉代隶书逐渐成熟,占据了主要地位。这时由于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隶书已写得相当美观,留下了许多名碑。如《张迁碑》、《石门颂》、《曹全碑》等风格各异的代表作,至今仍是学习隶书的最好范本,使文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第一次确定了横平竖直的汉字笔画形体和四四方方、结构整齐匀称的字形,为现代汉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到了汉代,隶书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官方标准字体,并且进入了定型化时期。汉代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尤其是碑刻,精妙绝伦,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楷书

  继隶书之后,楷书终于出现了。隶书楷化标志着汉字的基本定型,中国文字形体演变遂告一段落。

  楷书在唐朝盛行,也是我们今天所用的字体,它比隶书更丰富完备。三国时期的钟繇是在楷书加工整理上有巨大贡献的人。到了唐朝,文化高度发展,书法也发展到了顶峰,出现了一批擅长写楷书的名家,像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就是由楷书变化而来。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当时,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唐代开放和包容社会风尚所形成的唐人博大的胸怀和心态,在书法艺术上体现为洒脱奔逸、恢宏宽博的气势。唐代书法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楷书,今天仍有“学习楷法从唐入手”的说法。其代表作有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它们或壮美森严,刚正厚重,体现郁郁盛唐气象;或骨力劲健、均匀而瘦硬,体现书者“心正则笔正”的书法意念。唐代是我国书法艺术进入全盛时期。

  行书

  介于楷、草之间的一种字体。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生动巧致。今天,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行书真正繁荣时期是东晋,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由于行书比楷书更实用,书写比楷书更为便利,又不像草书那样难认,所以直到今天仍是社会生活中最常用的字体。

  草书

  草书并不是在楷书出现以后才有的,作为一种专门的字体是汉代就有。到汉末,草书大为盛行。先是章草,接着是今草。据说章草是由西汉史游创造,因他作过一篇《急就章》是用草书写的。章草是隶书的简便方法,虽比隶书简捷很多,但仍保留着隶书的风格,字字分开不相连绵。后汉书法家张芝精于隶书,但更擅长于章草。他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的点画,创造了今草。

  艺术欣赏价值远大于实用价值的今草,写起来比任何书体都简便快速,往往一个字,甚至数字只用一次落笔写成。最后在唐朝有了直抒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代表书家有张旭、怀素。狂草以雄浑奔放的气概、纵横捭阖的笔姿和恣肆浪漫的势态为世人看重。是艺术家豁达潇洒、真诚率意的品格特征的直接映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

  中国文字的演变,大体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几个阶段。这符合文字的发展由繁到简、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规律。篆、隶、楷、行、草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字体。汉字发展到今天,楷书和行书还在应用着,而篆书、隶书、草书,特别是篆书已经不被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作为一种书法艺术而存在。

  纵观整个中国文字的演变进程,社会政治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社会发展和人们对文字使用力求简便是文字形体演变的主要动因。以书写工具为例,甲骨文就是用锋利的工具刻在龟甲类的硬物上,很不方便,于是出现了竹简。再往后造纸术诞生了,用于书写的笔出现了,然后又是印刷术的产生。这些物质条件的发展和进步就为文字的演变和改进提供了客观的条件,使文字形体的改进具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篆书古朴典雅适用于贺卡、图章、请柬等设计;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可用于书名、报刊题头、展览布置之用;楷书正规易读,被广泛用于书刊印刷;行书易识好写,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多用于招牌、报刊名、书名、店名;草书流动顺畅,韵律感强,艺术欣赏价值大于实用价值。

  中国文字与书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文字的出现比较早,书法是伴随文字而发展的。中国文字的创造和书法艺术是中华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创举,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要继承创新、发扬光大。